详细信息请查看http://www.0512anmo.com/list_pf.jsp?urltype=tree.TreeTempUrl&wbtreeid=1072
1、专业介绍
①专业简介
测控技术与仪器专业研究信息的获取、处理、相关要素控制的理论与技术,涉及电子学、光学、精密机械、计算机、信息与控制技术等多学科基础及高新技术。培养的人才知识面宽、基础理论扎实,实用技能强,具有科学创新意识、德智体全面发展,可从事测量与控制、信息工程、计算机应用、精密工程、微纳技术、质量控制管理等多领域的科学研究、产品设计制造、科技开发、企业管理等多方面的工作。
②专业方向
坚持“科研促进学科建设,学科建设推进本科建设,多学科交叉”螺旋推进式专业发展模式,强化在机械检测与装备、嵌入式技术与仪器智能化、光电检测技术等学科优势,形成机电系统与机器人、嵌入式技术与自动化仪表、光电检测技术等3个特色方向。

③就业方向
毕业生除继续深造者外,大部分被电子信息、通讯、仪器仪表等行业的高等院校、研究院所、三资企业、大型国有企业(如华为、中兴、惠普、川仪、长安、西计、建设、雷士、现代、周立功、富士康等企业)录用,一次就业率一直保持96%以上。考研率达到30%、通过率达到50%以上,且呈逐年上升的良好趋势。
主要就业方向:智能仪器与自动化仪表、嵌入式系统与光电技术、机电一体化与机器人、计算机与虚拟仪器、产品质量控制与管理。
2、师资队伍
本专业师资力量雄厚,现有教师27人。其中,教授10人、副教授12人、具有博士学位25人,拥有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国家百千万人才、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重庆市杰出专业人才、重庆市学术技术带头人、重庆市“杰青”、重庆市青年拔尖人才和重庆市优秀青年骨干教师等8人,其中多人具有国外相关工作经历。拥有重庆市高校创新团队1个,校级创新团队2个。现有“仪器科学与技术”一级学科硕士授予权,是重庆市重点学科,“教授任职资格评议权”、“副教授任职资格评审权”学科,在2012年教育部一级学科评估中排名全国第26,重庆市属高校第1。
?

彭东林教授 刘小康教授
时栅奠基人、国家发明二等奖、国家百千万人才、国务院津贴专家
3、专业和学科优势
近年来,本专业先后承担了国家重点基金、国家重大仪器专项、“863”计划及国防科工局等国家级项目34项,省部级项目76项,科研经费达5200多万元。彭东林教授团队的时栅传感技术等多项原创性科研成果,获得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中国专利金奖1项,重庆市技术发明一等奖1项,重庆市科学技术二、三等奖10项。其代表性成果时栅传感技术在圆分度及直线测量领域取得重要突破,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特别是“十二五”期间,本专业突破性获得了国家自然基金重点项目、国家重大仪器专项、“863”计划及国防科工局等重大项目的资助,共承担国家级课题29项,省部级项目45项,横向项目32项,总到账科研经费3029万。先后申报并获准国防科工局“军品配套”项目和总装备部“背景预研”项目,并借此与中国兵器装备研究院、497厂、152厂、58所等多家兵工单位开展合作研究,进入我军第三代“新概念武器”研制队伍行列,时栅技术被军方称为“绝无仅有的关键技术”。
本专业拥有“机械检测技术与装备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时栅传感及先进检测技术重庆市重点实验室”,与美国国家仪器公司(NI)建立了“虚拟仪器联合实验室”、与台湾周立功公司建立了“单片机联合实验室”,代表性科研成果有:
l 时栅位移传感器
l 纳米测量技术
l 大型飞机强度测点识别系统
l 齿轮量仪数控改造
l 重卡传动箱锥度测试系统
l 机床传动误差测试系统
l 高精度数显转台
l 重大装备成套技术

4、培养质量
本专业注重创新及应用型人才培养,为适应市场经济的需要,培养过程注重宽口径与特色的结合,依托优秀的师资队伍、雄厚的科研优势和科研教学团队相融合的特色,强化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开设了一批实践能力实训课和一批跟踪国际科技发展前沿的专业选修课。进入专业课学习阶段实施导师制培养,还在平台课程的小班化、培养过程的个性化、科技活动的国际化等方面开展多种教学改革工作,以全面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本专业2/3以上学生积极参加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全国电子设计大赛、“挑战杯”、“TI杯”、“盛群杯”电子竞赛、数学建模等竞赛等全国性的课外科技竞赛,近3年获得获得省级以上奖励84项,其中国家一等奖1项、国家二等奖8项、重庆市特等奖1项、一等奖9项、重庆市二等奖33余项。
本专业毕业生理论基础扎实,专业知识面宽广,适应性强,就业选择余地大,多年来广泛受到用人单位的欢迎。除继续深造者外,大部分被电子信息、通讯、仪器仪表等行业的研究院所、三资企业、公司和大型国有企业录用,一次就业率一直保持96%以上。考研率达到30%、通过率达到50%以上,且呈逐年上升的良好趋势。学院还通过与美国、德国、韩国等国外著名大学,天津大学、清华大学、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等国内排名靠前的本学科专业密切交流和合作,为本科生开设专题讲座,促进了人才的交流与培养,为学生成长提供了广阔的发展空间。

